药健康中医治疗脂肪肝的经典药方
核心提示
正常人肝脏内含有少量脂肪,约占肝重的5%。在正常情况下,脂肪在人体内合成、分解、储存与转运呈动态平衡,肝脏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。有些人体内脂肪代谢异常,致使过量的脂肪聚积于肝脏,并超过肝重的5%以上,于是形成了脂肪肝。病情轻者无任何症状,常在体检时被发现;病情重者可出现肝肿大,肝区闷胀或疼痛,乏力,食欲减退,恶心,腹胀等。
轻度脂肪肝虽无症状,但是若不予以重视,病情继续发展为重症,就只能承受它所带来的不适。因此小编搜集了中医治疗脂肪肝的经典药方,推荐给大家,以备不时之需。
中医无脂肪肝病名,其多属“积聚病”范畴内,《难经·五十六难》曰:“肝之积名曰肥气,在左胁下如覆杯”。可见脂肪积聚于左胁下的肝脏造成了脂肪肝。中医依据脂肪肝的病机将其进行分型。每种分型都有所对应的方剂来治疗。
1肝郁气滞型脂肪肝主症:
肝脏肿大,两胁不舒,或胀或痛,嗳气吞酸,脘腹胀满,食欲不振,舌苔薄白,舌质淡红,脉弦。
治则:
当以疏肝解郁,理气和胃为治。
方剂:
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。
常用药物:
柴胡、枳壳、白芍、当归、制香附、佛手、山楂、姜黄、郁金、川楝子、延胡索、半夏、陈皮等。
2肝胆湿热型脂肪肝主症:
肝脏肿大,胁胀满或痛,口苦口干,烦闷不适,体胖困倦,厌食腹胀,甚则黄疸,小便黄赤,舌苔黄腻,舌质红,脉弦数。
治则:
当以疏肝利胆,清热利湿为治。
方剂:
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。
常用药物:
柴胡、法半夏、黄芩、泽泻、草决明、枳壳、黄连、茵陈、大黄、栀子、虎杖、川楝子等。
3痰湿内阻型脂肪肝主症:
胁下痞块,胀满不适,厌食痞闷,身困倦怠,恶心或呕吐,便溏腹胀,体胖虚浮或浮肿,舌苔白腻,舌质淡滑,脉滑或濡缓。
治则:
当以燥湿化痰,理气和中为治。
方剂:
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。
常用药物:
陈皮、茯苓、半夏、苍术、厚朴、泽泻、薏苡仁、白术、海藻、木香、制南星、白芥子、山楂、砂仁等。
4瘀血阻络型脂肪肝主症:
肝大痞硬,固定不移,或胀或痛,入夜更甚,脘闷食少,肌肤不泽,面黯或发青,舌苔薄,舌质暗或有瘀斑,脉弦细或涩。
治则:
当以活血化瘀,通络消积为治。
方剂:
膈下逐瘀汤加减。
常用药物:
当归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、赤芍、丹皮、五灵脂、延胡索、香附、乌药、枳壳、大黄、郁金、丹参、山楂、姜黄等。
5肝肾阴虚型脂肪肝主症:
两胁不适,头晕目眩,腰膝酸软,烦热口干,甚则潮热盗汗,急躁易怒,失眠多梦,视物昏花,舌苔少而干,舌质红,脉弦细数。
治则:
当以滋阴补肾,养血柔肝为治。
方剂:
滋水清肝饮加减。
常用药物:
熟地黄、白芍、山药、枸杞子、丹皮、当归、郁金、柴胡、决明子、女贞子、墨旱莲、山茱萸、黄精、鳖甲、牡蛎等。
6脾肾亏虚型脂肪肝主症:
胸胁痞闷,食少倦怠,神疲乏力,便溏,腰膝酸软,怯寒肢冷,足跗浮肿,小便不利,舌苔薄白,舌质胖大或有齿痕,脉沉细。
治则:
当以温肾化饮,健脾利湿为治。
方剂:
四君子汤合真武汤加减。
常用药物:
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生姜、熟附子、泽泻、猪苓、白芍、桑寄生、山药、熟地黄、桂枝等。
(图/文君和健康新媒体编辑整理)
君和健康致力于打造精品化的健康管理平台
- 上一篇文章: 封面如何有效地预防脂肪肝
- 下一篇文章: 脂肪肝的中医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