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有儿女的都该看看,古代儿科名医令人叹为
来源:厚朴中医(hope-tcm)
1一些简单有效的诊病方法养孩子最怕什么?养过或正在养的家长都最清楚不过,就是怕孩子生病。抱到西医那里抽血打针,且不说请假、堵车什么的,光听孩子哭就足以就让人心碎。笔者家住首都儿研所附近,每次路过,触目皆是患儿家长抱着孩子神情慌乱、身心疲惫之状,令人不忍侧目。
这些年,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找中医给孩子看病。但中医儿科也有自身的难处,就是很难通过通常的望闻问切给孩子诊断。小儿难以方脉,语言表达能力又有限,所以中医留下一句名言:宁治十男子,不治一妇人;宁治十妇人,不治一小儿。
其实,古代的中医早就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、精准的、简易的、有效的方法,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遗忘了而已。假如我们的中医大夫都能重新学习掌握,那孩子们会少受多少罪、家长们会少受多少煎熬啊!
我们常说求医不如求己,对孩子最了解的,莫过于孩子父母,假如家长们能够学习掌握这些技能,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,不仅可以在孩子生病时提供给大夫最有价值的信息,甚至可以自己分析出孩子体质特点,从日常生活方式上加以调整,这不就是“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”吗?
今天介绍给大家的这本书,叫《小儿药证直诀》,作者钱乙(由钱乙的弟子编纂),在这方面就能够给大家特别有针对性的指导。
提到钱乙,对中医经典稍有了解的人都熟知其人,六味地黄丸的创立者嘛。假如您不认识也没关系,您只要知道钱乙的这个身份就够了——中医儿科奠基人。
钱乙对中医儿科的一大贡献,就是针对儿童的很多独特的诊断方法,这一点对今天的我们来说特别有借鉴意义。钱乙的诊断方法严格来说不属于望闻问切,而是观察孩子的一些特殊的举动,甚至是癖好,然后从这些行为中分析出背后的原因,达到诊断的目的。
小儿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,本来是没有任何习惯可言的,最初的习惯,很可能是一些不舒服引起的,或者叫病理反应。就像我们身上痒了会下意识去挠一样,这些外在反应是一种与内在病因高度契合的病理反应。
比如,“手寻衣领及乱捻物”。这个动作我们会时而在孩子身上发现,钱乙说,“主肝热,泻青圆主之。”(宋代的圆,即今天的丸)
手寻衣领及乱捻物,就是捏着自己的衣领或衣角不断揉捻。我们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动作太常见了,同时我们又太过熟视无睹了?也许大家会想,孩子的天性就是会找寻周围的东西玩,最近的当然是自己的衣服了,玩自己的衣服有什么大不了的吗?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,正常玩玩具和不断揉捻衣领或衣角其实有很大区别。孩子天性好奇,喜欢新鲜的东西,如果不是体内有什么驱动,怎么会对早已熟知的东西产生如此大的兴趣和依赖?肝者,厥阴风木,风主动,当孩子有肝热时,会不由自主想动,手里有个衣领衣角捻着玩,就变得顺理成章了。
更何况,孩子在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,不但用手在把玩,同时眼睛也在观察,但是“手寻衣领及乱捻物”通常是不需要眼观的,这也是这个动作的特殊之处。
延伸一步去想,我们成人的很多行为习惯,也许是从幼儿时期一个身体原因引发,未经正确调理,最后随着年龄增长,病自愈了,习惯却经过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癖好了。
中医讲:风寒专打下虚人。很多病看似急病,其实已经有了一个较长阶段的积累,因为某个情况使量变产生质变。而在这个较长的积累阶段,身体会不断发出各种信号,如果能够及时觉察,也许用很轻柔的调理方法就可以改变,根本无须名医猛药,窃以为,这才是所谓养生。
再比如,“合面睡,及上窜咬牙”。这个更有意思,孩子睡觉喜欢趴着,而且往床头方向顶。钱乙说,此为心热,导赤散主之。
每个养孩子的人,都哄过孩子睡觉,但是大家有没有中科医院北京治愈白癜风的医院
- 上一篇文章: 健康震惊胖人的五脏六腑原来长成这样
- 下一篇文章: 病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评估家养短毛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