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所不痰痰证的形成与危害
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。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,清稀的称为饮。
你可能会觉得,有点痰不是什么大事,但是事实上,中医学历来对痰非常重视,常有“百病生于痰”、“怪病多痰”、“无痰不作眩”的说法。也就是说,很多杂病、怪病,都跟痰有关。中医把痰分为两种,第一种是有形之痰,第二种是无形之痰。有形之痰,就是通过肺气上逆咳嗽能排出来的病理产物,就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痰,这种痰因为能被咳出来,也就是常说的“有出路”,一般都比较容易治疗。但无形之痰,是咳不出来的,是在我们的肌肉、经络、脏腑、关节之间的,比方说瘰疬、痰核,类似西医的淋巴结核、甲状腺结节、脂肪瘤等。这类是无形之痰,是不能咳出来的痰;这种无形之痰,危害性往往比有形之痰更大。因为它有一定的隐匿性,不容易被发现。比如失眠的病人,很多都是无形之痰阻塞了心窍,影响了心神,从而引起失眠;无形之痰阻塞心窍,严重的甚至可以导致癫狂。而很多眩晕的病人也往往是痰湿困扰,引起眩晕,就象上面所说的“无痰不作眩”。另外,象现在大家常说的乳腺增生、子宫肌瘤、肝脏或脾脏肿大、甚至恶性肿瘤等等,往往里边也有痰湿作祟,痰湿形成了“结”,这些都是中医讲的痰病。
怎么判断身体里有没有无形之痰呢?我们常说“肥人多湿”、“胖人多痰”,痰湿重的人往往形体多胖、肌肉松软(舌头也较正常人弛缓、胖大)。面色多晦暗或光亮如涂油,皮肤油垢明显,易出汗且秽气较大(前阴、腋窝更为突出)。另外我们可以看看身体表面能不能看到或触摸到有痰核、瘰疬,比如脂肪瘤或者比较表浅的淋巴结核等;或者看身体是否确诊有乳腺增生、卵巢囊肿、肝脾肿大等等疾病。如果这些身体有明显的结节、包块、肿大,再结合舌苔比较腻(白腻为主),脉滑或者脉弦的,就可以判断这些疾病的病因,是以痰湿为主的。
我们已经知道了痰的表现和危害性,那么,痰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?从病邪角度来讲,痰和湿本为同类,痰是水湿壅滞之后产生的病理产物。只要水湿壅滞了,痰往往就很容易聚集而生,所以平时我们经常“痰湿”并称,因为有湿就容易有痰,有痰必定有湿。
水液的代谢,中医认为跟肺、脾和肾三个脏腑最相关,这三个脏腑分别居于上焦、中焦和下焦,分别在身体的上、中、下三个部分,掌控水液的代谢。所以,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,水液的代谢,是一个整体协作,就象一个城市的供水系统一样,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,都有可能造成水的泛滥。
比方说:大家回想一下,感冒的时候,是不是容易咳嗽有痰呢?那是因为肺主皮毛,外邪影响我们的体表,往往会影响到肺。而肺为水之上源,如果有外感等因素,有邪气对肺调控水液的功能造成了影响,就会产生湿,湿又聚集成痰。
脾跟痰湿的关系就更密切了,尤其是在物质丰富的今天。中医理论当中,脾主运化,也就是说,我们吃下去的食物,喝下去的水,要靠脾去运化,才能变成能够为我们身体所用的气血和津液。如果脾胃的运化能力正常,湿邪就不会停留,不会聚集成痰。很多人经常不吃饭,或者暴饮暴食,吃肥甘的食品,吃冰冻的食物,导致脾的功能失常,往往吃下去的饮食,不能变成气血和津液,反而变成了病理产物——痰湿,所以说“脾为生痰之源”。
肾和痰湿的关系在于,肾主水,肾阳蒸腾气化,帮助保持正常人体水液代谢,如果肾阳不足,水不化气,便会液聚成痰,这也是生痰的一个重要原因。肾虚了之后,调节水液的能力下降,就会形成痰湿。大家可以观察一下,老年人往往很多痰,这跟年龄大了,肾虚生痰有关。
中医治疗失眠、癫狂、眩晕、增生、肌瘤等疾病时都会结合舌脉,判断机体是否有痰湿,确定有痰湿的,都是以祛痰、化痰、豁痰等方法来治疗。所以,祛痰散结的中药如半夏、贝母等,或者是化湿祛痰的方剂二陈汤、温胆汤等,在这类疾病的治疗中,是用得非常多的。同时,在驱除痰湿时,要注重生痰之源,多兼顾肺、脾、肾三脏。如用前胡、桔梗、杏仁等宣降肺气,通调水道,用白术、茯苓健脾除湿,桂枝温阳化气,以消生痰之源。
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,治疗无形之痰要有耐心、渐消缓散。这种无形之痰,存在于肌肉、经络、脏腑、骨节之间,不能通过呼吸道咳出来,没有大的出路可以迅速排出,只能通过药物,渐消缓散,慢慢让它消散。所以一旦涉及到无形之痰病证的治疗,往往需要用药时间比较长,不可能一下子就把那个病灶消散掉。
“痰随气行,无处不到”,因而可产生各种病证,真是无所不“痰”。
儿童白癜风的饮食症状是怎样中医白癜风医院在哪- 上一篇文章: 关于癌症治疗方法与思路的整理董洪涛
- 下一篇文章: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脂肪肝